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精美图片
》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790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
  • 页数:392
  • 价格:8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在三重转型期中国,反思“边际定价原则”,求解合作与创新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出自汪丁丁教授近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EMBA课程。作者认为,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理解框架之内,基于转型期社会的常识,当下经济学流行的“边际分析”的基本假设值得反思,边际定价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值得警觉。作者多年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在持续的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本书论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本书共分四讲,先后探讨了收益递增现象、收益递增的必要条件,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涌现秩序与社会结构,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要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面对互联网和知识社会等经济现象,以合作和创新的智慧应对气候问题、老龄化尤其是不平等这人类社会的三大经济挑战,更需要关注作者多年来始终提倡的“广义的经济学”。


书籍目录:

自  序

 

讲  收益递增现象

一、课程概述

二、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及基本问题

三、“收益递减”适用于稳态社会的经济

四、“收益递增”是“知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附录  课程微信群的讨论

 

第二讲  收益递增的必要条件

一、互补性

二、存量效应

三、路径依赖性

四、广义的经济学与不平等挑战

附录 1  《收益递增经济学》手稿的自序及目录

附录 2  互补性

附录 3  整体与局部

附录 4  存量与流量

附录 5  存量效应

附录 6  路径依赖

附录 7  观念——现象分类、等价关系、小等价类

 

第三讲  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涌现秩序与社会结构

一、合作何以可能

二、涌现秩序与社会结构

三、当代演化理论的两大学派

附录1  知识,秩序,悟性浅说——一份不断重写的读书笔记

附录 2  再谈竞争与合作

附录 3  《收益递增经济学》手稿第五章“结语或广义经济学的开端”

 

第四讲  转型期中国社会及其经济学原理

附录1  为存量定价

附录 2  社会关系——情感的、权力的、经济的

附录 3  交换,等价交换,等价关系

附录 4  价格始于关系

附录 5  真实世界里的关系

附录 6  经济长期发展与良治社会的特征——简序《腐败》中译本

附录 7  官僚政治是企业家精神的死敌

附录 8  社会过程及其评价

附录 9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人生问题与企业问题

附录10  发现价格

附录11  发现价格的艺术

附录12  经济学基本问题

附录13  创造性——简单的、复杂的、生态的

附录14  创新——不连续时代的英雄之旅

附录15  关系——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涌现的

附录16  现象——可理解的、可分类的、可度量的


作者介绍: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行为经济学要义》《思想史基本问题》《情理与正义》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当然,我认同汤因比的判断,文明越久,越应保持最低限度的灵活性。或者,哈耶克的思路:伟大的社会,允许每一个人在一切可能方向上生活,从而有最大的可能涌现“少数匿名英雄”来拯救社会。之所以是匿名的,因为没有人预先知道哪些人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社会应付可能来自任何方向的灾难。之所以是少数,因为主流社会,即多数,当然要在传统方向上继续自己的生活。之所以是英雄,因为这些人有勇气离开主流的方向,独自闯荡。

健康的社会,必须有大多数人愿意延续的生活传统。这是保守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不论是文化的、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保守主义。这样的社会之所以是健康的,因为生活传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着“心理一生理一物理”的平衡态所需的最基本的稳定性。哈耶克说过《致命的自负》),我们,其实是被我们的传统选择的,而不是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传统。常识、习俗、规范、政治秩序与文化价值,当这些存量瓦解时,日常生活就陷入混乱,称为“社会转型期”。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理解中国经济“奇迹”,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

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

在三重转型期中国,求解合作与创新的智慧

 

★什么是三重转型期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转型期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活动竞争不充分,行为缺乏理性,如何将潜在交易转化为现实?如何在两代或三代人的时间内,将人口转型期形成的“过剩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从而在人口转型期结束时维持足够高的人均收入?

★为什么应当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

基于转型期社会的常识,“边际分析”的基本假设值得反思,边际定价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值得警觉;面对互联网和知识社会等经济现象,应对气候问题、老龄化尤其是不平等这三大经济挑战,需要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或广义的经济学。


前言

自 序

大约两年前,我写了一部书稿,《收益递增经济学》,但我自己也认为那部书稿相当晦涩,所以,我至今还未决定出版它。虽然,我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EMBA课程已多次讲授了那部书稿里的内容。晦涩,故每次我讲这部分内容时都会尝试新的思路。这种持续不断的尝试,在我为EMBA的2020级学员讲授这一课程时,终于获得某种成功,以至于2021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我收到EMBA管理者的特别祝贺,因为“课评”超出预期。于是,我试着将这次授课的笔记改写为EMBA讲义。这本讲义的核心议题仍是“收益递增经济学”,但显然比两年前那部书稿更容易读懂。而且,这本讲义与我写的另一本EMBA讲义,《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构成EMBA课程讲义的“姊妹篇”——它们之间强烈互补,应同时阅读。

理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重转型期,如我30年以来多次撰文论证的那样,是探讨任何“中国问题”的必要开端。以经济学为例,当我们试图运用任何“边际分析”于现实问题时,都应反思这一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否仍成立。因为,仅当竞争充分激烈时,人们的理性行为才可接近“边际分析”的要求。在这一视角下,我常怀疑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定价原理是否适合于中国那些竞争很不充分或行为很缺乏理性的经济活动。基于类似的理由,我常怀疑近20年绝大多数发表于许多经济学期刊的文章是否值得阅读。

有鉴于此,我为EMBA学员讲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时,务求反思每一命题的基本假设是否成立。这是一种基于常识的反思,因为没有足可信任的其他命题。甚至“常识”,在三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成为一个必须不断反思的观念。不论如何,我在“心智地图”每一讲开端提供的核心定义,都写明是“基于常识的定义”。既然是“常识”,就要求师生参与讨论,以求符合自己的切身经验。我要求班主任至少提前三个月建立一个课程讨论微信群,包括全体选课学员、我的三位义务助教(连莲、李文生、黄霁)、我本人、班主任李然和EMBA项目的教务老师杨昕。也是基于常识,我希望限制选课不超过45人,于是课程讨论群里有大约50人,根据我的经验,这也许是有情感投入的对话的微信群规模的上限——“顿巴数”(Dunbar’s number)50。

在多次浏览各种可供选择的“教材”之后,我放弃了出版的曼昆《经济学原理》,7月9日,也就是正式上课之前一天,我建议同学们阅读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中译本的目录及第1章关于“物品之为经济物品的四项前提条件”。我选择这本书为“建议教材”,是试图从门格尔开创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引出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以及杨格1928年的名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因为,杨格和他的弟子奈特,都发表过关于门格尔的弟子庞巴沃克的“迂回生产方式”的批评文章。根据杨格和奈特的批评,资本问题的实质并非迂回生产方式及与迂回程度相关的利率,而是应当返回斯密的命题——“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制约”。至少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也就谈不上更迂回的生产方式。

这样,在正式讲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听课动机:理解中国经济“奇迹”,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理解企业内部(基于合作秩序)的收益递增现象,首先要理解合作的动力学——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

后,与以往一样,我由衷感谢文景出版公司我的老友姚映然和李頔。

2021年8月26日初稿

9月26日修订稿,11月15日定稿

Park Lane at Ala Moana Center,—夏威夷语“Ala Moana”,意思是“通往大海”。所以,著名的“阿拉莫阿那中心”可译为“临海商城”。Park Lane,我音译为“帕克兰”。我的夏威夷笔记,总是以“檀香山帕克兰寓所”为名。


书籍介绍

理解中国经济“奇迹”,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

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

在三重转型期中国,求解合作与创新的智慧

★什么是三重转型期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转型期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活动竞争不充分,行为缺乏理性,如何将潜在交易转化为现实?如何在两代或三代人的时间内,将人口转型期形成的“过剩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从而在人口转型期结束时维持足够高的人均收入?

★为什么应当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

基于转型期社会的常识,“边际分析”的基本假设值得反思,边际定价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值得警觉;面对互联网和知识社会等经济现象,应对气候问题、老龄化尤其是不平等这三大经济挑战,需要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或广义的经济学。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五星好评(233+)
  • 下载速度快(242+)
  • 服务好(343+)
  • 中评(88+)
  • 愉快的找书体验(549+)
  • 收费(104+)

下载评价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习***蓉:

    品相完美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