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战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冲突的战略精美图片
》冲突的战略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冲突的战略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09640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1
  • 页数:380
  • 价格:47.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作品,现代博弈论鼻祖的经典之作,2015年梁文道“一千零一夜”读书栏目推荐


内容简介:

谢林首次在本书中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讨价还价理论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尽管当时谢林并没有刻意强调正式建立模型问题,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而定形,而他所定义的概念也成为博弈理论中*基本的概念,比如,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胁就源自谢林的可行均衡概念。

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博弈论的新发展并且加速了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特别是他对战略承诺的研究为许多现象(比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政治决策权的授权等)给出了解释,并由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目录:

译者序  托马斯?谢林其人其文

1980年版序

 

部分 战略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1章 发育迟缓的国际战略科学

第2章论谈判

第3章 谈判、沟通与有限战争

 

第二部分 给博弈论重新定向74

第4章 迈向相依决策理论

第5章 实施、沟通与战略举动

第6章 博弈论与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有着随机成分的战略

第7章 承诺和威胁的随机化

第8章 留有变数的威胁

 

第四部分 突袭:对互不信任的研究

第9章 对突袭的相互恐惧

第10章 突袭与裁军

 

附录167

附录A 核武器与有限战争167

附录B 为了放弃博弈论的对称性

附录C 重释“非合作”博弈的解概念

 

惊情六十年:广岛的遗产——托马斯?谢林2005年12月8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英中译名对照

人为什么不是两栖动物

——《冲突的战略》译后记


作者介绍:

著者:谢林   1921年4月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2016年12月去世。1969年至1990年,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执教。1990年到2003年,他作为教授任教于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1994年到1999年期间,他还在奥地利拉克森堡的应用体系分析国际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他的荣誉身份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等。

    主要著作有:《冲突的战略》、《选择与结果》、《武器与影响》,其中《冲突的战略》是相关领域中开创性的理论著作。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而且在外交、军事领域也有很深的影响。

2005年,谢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译者:王水雄   湖南郴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秩序的剖析》、《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在《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译作有《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组织行为学:体验与案例》(合译)、《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冲突的战略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冲突的战略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冲突的战略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就其本质而言,逻辑推理具有很强的诡辩性。在上面的游戏中,诗人可能会比逻辑学家做得更好,因为与其说这样的游戏是国际象棋,还不如说是充满字谜的文字游戏。逻辑有时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6中,大多数人趋向于数字1都是基于逻辑推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在进行逻辑推理之前,必须依靠想像力从当前环境提供的众多具体细节中发现主要线索。


寥寥数人的政治集会可能会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盛会;当出现政治真空或无政府状态时,宪法的有效性则需要主体公众的支持;一个犯罪集团元老的权力可以影响整个黑社会,因为服从是建立在服从者惩罚违抗者这一简单的逻辑基础之上。我们通常所指的社会“号召力”也反映了同样的道理。价格领先、各种非价格竞争或价格稳定等经济现象无不证实默式沟通的重要性,及其依赖于谈判主体对现实情况的准确解读。不谋而合的反叛行为告诉我们:当领导者不堪一击时,人们通常需要一种默契行动的暗示。这种暗示使他们相信,如果自己起来造反,对其他人也会做出同样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反叛行动。


当事人都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妥善解决彼此间的问题。在允许任意选择存在的情况下,双方理性的选择结果总是优于盲目选择的结果。甚至是最不公平问题中的弱势一方,也不得不接受问题中有关合作协议的约束。


比较7与4,首先,收入的存在排除了对半分配的可能性。其次,在双方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下,简单易懂的10-5比例方案是惟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问题8与4,在机制安排上存在歧视性和不公正。无论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道德的角度,捡到钱的人和丢钱的人之间的关系都极不平等,所以双方不可能达成5-5分配方案的可能性,调节人的建议只能说明存在其他分配方式的可能性,其作用也只是表现在圆滑地提出的分配方案,这也是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方案。

问题5中,A获得B在问题5中的奖项,反之亦然。那么,第一个提出条件 的选手是否有理由改变选择?或者假设裁判宣布,无论他们选择哪个字母,只要双方选择的字母相同,则奖项保持不变。如果情况如此,他们仍然会对字母R趋之若鹜,因为这是他们有可能实现合作的惟一途径,如果我们回到游戏的开始,假设当事人还没有做出选择。我们可以想像墙上有个标识似乎在提醒他们: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定要选择R,它仍是实现协作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方知道你的奖品组合,而你却不知道他的。鉴于你没有足够的条件预测对方可能做出的选择,甚至没有机会向对方献媚或主动选择一个“公平”的折中方案,所以,双方实现协作的基础只能是你充分地解读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方对你的了解、你对对方的无知以及缺乏协作的替代条件,都会轻易地迫使对方做出对你有利的选择。


威慑存在的前提是双方存在冲突的同时,也存在共同利益

威慑必须可信、有效,威慑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实施威慑的成本和风险。长期以来,我们主张实施威慑,建立遏制敌人进攻的包围圈,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民族荣耀和尊严。这一切都增强了威慑的可信度。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可以避重就轻,通过在局部地区发动有限战争,避免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对手的自我控制力与其实施威慑的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威慑对那些丧失理智、行若稚童的人不起任何作用。

威慑的效果与对手掌握的可供选择的资源有很大联系。如果不是一头困狮的话,对方的

行为多少令我们能够容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孤注一掷的威慑则令对手更加危险

大规模杀伤性威慑只有当对方完全不具备杀伤性报复能力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对方的突袭能力是否达到足以导致对方先发制人,以避免首先遭受来自我们的突袭。

如果存在一个允许或禁止某些行为的司法体系,不仅有权惩罚不履行承诺的一方,并且有权要求双方提供可靠的信息,那么,这个司法体系如何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呢?


谢林在该数字宏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credit commitment)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冲突的战略》是博弈论的开山鼻祖托马斯?谢林的代表作。本书*早出版于1960年,到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中间隔了45年。在这45年里,本书每年都在重印,从未间断。是美国大学经济学的书。

  本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专著,然而它的读者却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被各种领域的人阅读:无论你是公务员还是教师,无论你是军人还是普通老百姓,无论你是单身狗还是已婚男女,博弈无处不在,而《冲突的战略》能教给你许多处理外交、顶层问题及内政事务甚至紧急事态的道理。


书摘插图

尽管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默识谈判是可能的,而且能够对之进行系统性分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特定案例中都能确保默识谈判获得成功,或者即便它成功了,也无法确保其产生的结果给任一方带来的帮助就一定优于完全沟通可行条件下可能的结果。同样地,如果下一次战争来临,也不意味着确保能及时找到彼此可观察到的限制条件或者某种能提供保护的限制条件,除非明示谈判能够出现。鉴于此,也就有理由考虑在默识谈判开始之前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来提高达致成功结果的几率。

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做法之一(在限度上,这意味着,确保对任意一方而言,能够听到投降的请求并获得反馈)。这一原则的技术侧面是:谁能够发送和接收信息、基于何种权威、通过什么设备、如果使用了中间人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中间人以及如果所表明的当事人或设备被破坏了,谁能够代做以及以什么风格做相关的工作。在致力于打一场核战争的时候,双方不得不在很短且很仓促的瞬间去确定,是限制战争的诉求已经极其迫切,还是全面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花

12

小时纠结于如何取得联系,就可能丧失将行为锚定于限制性条件的一些机会。

有必要思考调解人或裁判者潜在的作用。选定有影响力的调解人通常要求某种事前的了解,或者至少是某个先例或传统或其受欢迎的信号。即便我们排除了为有备无患而做公开安排的必要,每一方都乐于接受调解人和裁判者——即便在实践中很少使用他们——的证据,也可能会有助于在严重意外发生时准备好某种极具价值的手段。

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可能遭受对手的抵制,对手不愿意投入到任何准备阶段的步骤中去。不仅对手可能会回避给出试图达成协议的热切愿望的信号,甚至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潜在战争的一方在谋略上倾向于保持战争不受限制,并夸大两败俱伤的可能性,以避免战争的来临。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是威胁、诈唬和威慑的战略。发动一场战争(不管该战争是侵略还是反侵略),可能有赖于相关国家领导人对战争将会受到限制的信心。具体来说,美国以核打击报复局部入侵行为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且苏联人也知道它取决于)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这种报复本身能受到限制。换句话说,这取决于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这样一种判断:当美国和苏联都极度需要认可“哪怕输掉战争也不至于会放松的某些限制条件”时,我们将能找到这种限制条件,并就它们形成默认的共识。这样,如果这时苏联人“拒绝投身于任何导致战争更可能受限的行为,以遏制我方行动的决心”,他们可能就会冒放弃这种限制条件的风险,以便削弱美国的行动对他们所构成的威胁。在我们的案例中,一个跳伞者可能知道,对方如果确信他们跳伞后能够碰上面并实现自我拯救的话,将对飞机飞行漠不关心。这样一来,如果个跳伞者避免就可能的意外情况与对方进行讨论,对方就将不得不在飞机上安静地坐着,因为他担心飞机失事导致降落后的他们之间形成要命的分离。

无论是这种考虑,还是对严肃磋商的常见禁止,都会使得事前的讨论变得不可能。尽管如此,前述博弈中的一个案例仍然给我们提供了某种有用的思想。这就是,以协调预期为目标的磋商或沟通并不一定是相互的:单方的磋商也可以提供能拯救双方的协调。此外,即使是一个无意磋商的成员也并不必然能让其自身无法收到相关的信息。想一下前面一个谈判博弈中某人提议字母

R

的情形:只要其伙伴(或对手)听到了——而他显然听到了——字母

R

作为当前的提议,且无法对之加以挑战,那么,在缺乏任何反提议的情况下,博弈参与人将协同于

R

,正如该字母在明示谈判时也会被接纳一样(即使对方

否决了字母

R

的提议,恐怕也难以避免该诉求变得显著起来,其实,只要没有敌对的诉求在此造成模凌两可的局面的话,否决行为恰恰证明了他对它的关注)。如果我们的跳伞者之一在飞机失事之前且双方均未想到需要跳伞之时,闲聊道:“如果我必须与某人在下面相见,我将奔向视线中的山。”事后第二个跳伞者也许会回想起这句话,并知道前者可以确定他会想起这句话,于是去往的山。尽管当飞机失事时,他差点脱口而出说什么,“真愚蠢”或“我绝不会这么干,爬山会伤到我的腿”。当

双方极度需要某种信号,且双方都知道这一点,那么,即使是很糟糕的、有偏向性的信号,在任何其他信号缺失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承认。一旦意外事故发生在他们身上,尽管原本在威胁和威慑的弈局中是有分歧的,他们的利益,却能够因为极度需要达成协议的聚点而从根本上一致起来。


媒体评论

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建、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感谢谢林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  约尔根?韦布尔

 

经济学大师的原创性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但它却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性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好范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周黎安

 

谢林教授的《冲突的战略》一书,理性地分析了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当今流行的国际威慑政治学。此书语言流畅,清晰易懂。在该领域,作者的分析超过了此前的所有相关者。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冲突的战略》无疑是迄今为止*秀、*说服力和*精彩的一部著作。

——《美国科学院年鉴》

 

 谢林,被证明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探险者。

——2005年诺贝尔评奖委员对谢林的评价


前言

译者序

 

王水雄

 

一、出格的经济学家

托马斯·谢林

1921

4

月出生于加州奥克兰一个海军军官家庭。

1943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到了华盛顿特区

,参与过美国政府预算署(

1943

1946

)的工作。自

1946

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开始其研究生学业,

1948

年完成了所有的课程,随即加入了马歇尔计划(

1948

1950

)。在丹麦工作一年,在巴黎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回到华盛顿特区为总统工作了3年时间(

19

50至

1953

年,时任美国总统为哈里·杜鲁门)。他在政府中的工作涉及处理大量的磋商或谈判,特别是国际谈判问题。在此期间,

1951

,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原本可以在政府机构持续地呆下去,但是他实在是厌倦了这一工作。

1953

,当耶鲁大学给他提供了一个经济学副教授的岗位后,他就去了这所大学。这里的学术环境使他成了一名“经济学家”。

1958-

1959

,他任职于兰德公司。期间的在

1958

,他被哈佛大学聘任用为经济学教授,

1969

年加入该校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成了政治经济学路修斯·利陶尔讲座教授。在此

,他一直工作到

1990

年。

1990

年到

2003

年,他作为教授任教于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

,1994

年到

1999

期间,他还在奥地利拉克森堡的应用体系分析国际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他的荣誉身份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等。

谢林曾在《选择与结果》这样一本文集中将自己描述为是一个“出格的经济学家”。在笔者看来,他做的不少研究在取向上与另一个“出格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有相通之处,他们都力图让自己的理论直面社会生活,而不是像不少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在前提假设上就已经开始抽离乃至背离现实过远。尽管谢林的《冲突的战略》在事实上探讨的就是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交易成本高昂背景下的权利界分及其结果问题,但是与科斯统一地提出引人注目的交易成本和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等概念不同,谢林并没有费力气去呈现这类高度抽象的、与新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话性质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谢林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谢林的研究所涉及的现实领域极为广泛,从军控、戒烟、犯罪、能源、对外援助、环境治理、生育选择、种族隔离与融合等等,几乎对重要的社会政策领域无所不包。在社会政策研究中,谢林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应该突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误解。他主张,“免费的午餐”几乎处处皆有,做出良好的制度设计来协调人际冲突,便是寻找“免费的午餐”的重要的方式。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字路口广为使用的红绿灯制度。站在处置冲突、“利用冲突来避免冲突”进而达成合作、军控的角度来理解《冲突的战略》,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寻求合作的著作,正如我们喜欢称《孙子兵法》是一部慎战、反战的和平主义的著作一样。

就谢林用于分析的理论工具而言,主要来源于《冲突的战略》这本书中经过改造的博弈论思路。他的另一部影响较大的著作《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主要研究具有一定相互影响力的个体动机,如何影响同时又受缚于系统层面的结构性因素,基于这样的规律尝试提出一些政策和机制设计的原则。《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在分析上将双人博弈扩展到多人博弈,任责思想特别是“聚点”理论在其中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深化。

二、任责与谈判艺术

 “任责”(

comm

itment

commit

一词在谢林的战略学思想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关于任责,谢林在《任责的战略漫谈》一书中有比较集中的回顾性总结。他说,有些同事猜测他应该是“

commitment

”这个概念的创始人。这诚然让他高兴,但他却必须谦虚地否认。这是因为早在

2400

年前,色诺芬就对此有所感悟。

彼时,色诺芬的部队被波斯人追赶,停在了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沟壑的一边。他的一个将军对这种无路可逃的境况表示惊恐,色诺芬却安慰他说,在即将作战时,我方背对难以逾越的沟壑,其实恰恰是我们应该求之不得的境况。我方应该对敌方认为对他而言“从任何方向撤退都是容易的”这一点感到高兴,而且我们自己却应从当前所处的位置懂得,对我方而言除非是战斗获胜,否则就无安全可言。显然,色诺芬的这种想法这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死地则战”是极其相似的!

那么,在这里,什么是任责呢?谢林随后的一段文字对此进行了总括性界定。他说:

我使用“任责”一词意,指变得承担责任、受到约束或负有义务于某种行为进程,或不作为的进程,或对未来行为的某种控制。它意味着放弃某些选项,排除某些选择,屈从于对行为者未来行为的某种控制。而且这么做是故意的,带有某种目的性。其目的是为了影响某个其他人的选择。任责通过影响其他人对任责方行为的预期来达到这一目的。

显然,commitment

一词

(其对应的动词为

commit

)作为学术用语的确源自托马斯·谢林的

1960

年《

冲突的战略》一书的理论阐述。笔者倾向于将其翻译成“任责”。任责于

A

行为,意味着行为者有意地削减乃至封闭自己进行其他(非

A

)行为选择的可能性空间

。如此,当某种情况或局势出现时,他只能做

A

行为,而不再会是任何(甚至是包括规避死亡的)其他行为。中国成语中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说,就是通过“破釜沉舟”来让自己的部队任责于“战”这个可能的选项

——如果对方进攻的话。“破釜沉舟”表明部队放弃了后退、逃跑的工具,它也就约束了己方军队每个成员的选择范围(如果敌方有杀俘虏或者虐待俘虏的极大可能性,或者己方士兵怀疑敌方会这么做,“投降”作为一种规避死亡的选项也都会被取消掉),让每个士兵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惟有“任责”于英勇杀敌的义务,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任责、威胁(

threat

)与承诺(

promise

)这三个词构成了谢林

冲突的战略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框架,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称作“任责—威胁

/

承诺”框架。不少人倾向于将“任责”翻译成“承诺”,在笔者看来其实是不妥的。不仅在于翻译成“承诺”不易于其与谢林另一个常用词“

promise

”进行区分

,而且还在于

commit

某个行为,虽然包含了影响他人预期的目的,却并不是像“承诺”(

promise

)和“威胁”(

threat

)那样是“直接地”

针对第二方(“对手”或“伙伴”)的行为,而更多地是针对自己或己方的。如果将“

commitment

”翻译成“承诺”,而将“

promise

”翻译成“许诺”

,造成的语言局限,会使得在介绍谢林战略思想时,一些表述不免存在问题。

总而言之,任责主要是通过约束乃至摒弃己方(而不是对方)将来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控制自己未来可能的行为空间,这一定程度上会让自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是“共同危险”的境地,藉此影响对方对我方行为的预期,达到可能的、主要是或威胁或承诺的效果,实现一个让己方觉得合意的结果。正所谓“守弱可成图强之道”,在“谈判”中,任责或许终能够让自己赢得一定程度的优势。这显然与一般性“任势”(《孙子兵法》用语)所强调的威风、强势或震慑力是不同的。

......


书籍介绍

谢林首次在本书中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讨价还价理论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尽管当时谢林并没有刻意强调正式建立模型问题,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而定形,而他所定义的概念也成为博弈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胁就源自谢林的可行均衡概念。

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博弈论的新发展并且加速了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特别是他对战略承诺的研究为许多现象(比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政治决策权的授权等)给出了解释,并由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57+)
  • 四星好评(626+)
  • 推荐购买(371+)
  • 好评多(209+)
  • 图文清晰(493+)
  • 好评(266+)
  • 情节曲折(329+)
  • 购买多(444+)
  • 傻瓜式服务(221+)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利***巧: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