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精美图片](https://img3m6.ddimg.cn/24/1/25161666-1_h_1.jpg)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书籍目录:
一、《赏心乐事谁家院: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古典文人郑培凯 / 李欧梵
1.陆羽与茶道审美
2.古人饮茶要拉花
3.啜英咀华—宋人点茶的视觉审美追求
4.晚明饮茶风尚
5.说茶五题
6.南戏声腔与花部乱弹
7.昆曲青春化与商品化的困境
8.坂东玉三郎和昆曲艺术
9.李商隐诗的朦胧意趣
10.青花瓷联想四题
11.书海放帆
12.“书写斯文”背后的文人审美 / 访问者 顾红梅
13.土耳其乱弹
14.俄罗斯行脚
15.苏州行脚(五题)
16.夏日烟云在苏州
17.常州行脚
关于郑培凯 / 鄢 秀
二、《赏心乐事谁家院: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郑培凯,好人好学问好手笔 / 刘再复
1.孔子骂宰我
2.重读《史记》
3.唐伯虎与《红楼梦》
4.利玛窦与文明对话
5.徐霞客及其家世
6.张岱的冶游与檄文
7.诗酒风流余澹心
8.孟德斯鸠的中国友人
9.世人欲杀郭嵩焘
10.刘光第的故事
11.老虎尾巴
12.优柔寡断的夏济安—读《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3.从出版史到文化交流史
14.王元化论学
15.《九州学林》的前世今生
16.文学创作与言论自由
17.在香港教中国文化
18.江湖满地
19.三国人物歇后语
20.汉语拼音
21.奇威果与猕猴桃
22.茉莉花的来历
23.历史方法
文武昆乱不挡的培凯 / 周振鹤
三、《赏心乐事谁家院: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一位才华洋溢的文人学者 /李 孝悌
1.《中国文化导读》前言
2.中国文化的启示
3.文化超现代
4.《中国文化中心讲座丛书》总序
5.《史迹·文献·历史》
6.《依旧悠然见南山》序
7.集体记忆的吊诡——《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序
8.《旧学新知集》序
9.《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说诗谈词》序
10.研究金瓶梅(代跋)
11.温故而知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12.《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序言
13.缅怀巴比伦——读《西亚考古史(1842—1939)》
14.秦俑艺术的震撼
15.宝相庄严——“常万义先生所藏佛教造像展”序
16.“中国花钱:艺术、宗教与民俗”古钱币展览序
17.“叠山理水——苏州园林艺术展”序
18.“造化与心源”展览序
19.明末清初的绘画与中国思想文化——评高居翰的《气势撼人》
20.“东渡奇葩——日本江户时代中国旅日书画家展”前言
21.“乾隆仿古”的精美风韵
22.笔透鸿蒙——“杨善深书画精品展”序
23.翰墨戏曲——关良与中西绘画的融合
24.马得的戏曲人物
25.马得画戏
26.气韵生动袁运生——《袁运生画集》序
27.建构空间的书法——与董阳孜对谈
28.“笔墨潋滟”前言
29“粤港台三地书法展”序
30.艺术的温柔与关怀
31.“山水映像”展览序
32.传神写照——李华的水墨世界
33.新水墨艺术的思考
34.是真名士自风流——“区大为书画篆刻展”缀语
35.江启明的画境
36.司徒乃锺的画
37.“陶瓷下西洋”展览序
38.《茶饮天地宽》导言
39.“巧夺天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序
40.“戏以人传”昆曲系列总序
41.“不小心”成就的大事
42.昆曲超现代——“小兰馨苑”香港城市大学演出序
43.《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自序
44.李安《色·戒》幕后一瞥
45.云霞绚烂李云侠
46.瞻仰妈祖——《妈祖圣迹图》展览序
47.严寒过后的北大荒——评张抗抗著《分界线》
文化的再生——郑培凯谈散文创作 / 访问者 李浩荣
作者介绍:
郑培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我们讲茶文化,讲到头来,了不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茶文化深刻内涵的,就是陆羽先生,因为他写了一部《茶经》。这部《茶经》是在唐代写的,其中特别说到:“茶之为用,味至寒,宜精行俭德之人。”他讲茶的功用,先讲了茶的药用。从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为一个可以解毒的药物,是大家都认识的。可是,再下一步,陆羽提出的东西就很特别,说,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完全是精神境界的价值判断,给茶赋予了道德意义,这是陆羽提出,并且一直强样,不断讨论茶跟人品的关系,使得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现在我们总不会说喝可口可乐,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现在写一部《可口可乐经》,千年以后的人都听你的话,变成了一个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羽创造了历史文化的一个新的脉络。喝茶,本来是喝饮料,或者是喝药,对身体比较好,他却引出了精神境界与品格的考虑。
一般都说,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其实这并不是父母给他的名字。陆羽、陆鸿渐,大概是他长大以后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号桑苎翁的情况相似。陆羽是一个弃婴,他的父母是谁,我们不知道,他诞生在湖北竟陵,生下来以后被丢在寺院旁边的水滨,老和尚把他收养了。他应该有他的法名,后来没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来自《易经》第五十三渐卦,“鸿渐于陆”,说是鸿雁降落在陆地上。然后,他就把陆变成他的姓,羽毛的羽,变成他的名,字鸿渐。你真要问陆羽到底姓甚名谁,我们只好说不知道,只能说他是竟陵人,因为寺庙在湖北竟陵。这个弃儿真的很了不起,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都被他所影响。现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喝法,喝茶被赋予了很多修养与审美的意义,不单单是口感享受,还有另外的丰富文化意义,这都跟陆羽有关。
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这个地步。醍醐是什么东西?现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这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词。在印度,浴佛的时候在佛头上浇酥油,那就是醍醐。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不懂,大谈醍醐灌顶,是说老师父按着年轻人的头顶,像输液一样,把毕生功力灌注过去。其实醍醐灌顶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精华的东西就是醍醐。陆羽的贡献,就是把原来只有物质性作为饮品的茶,提升到带有宗教联想的玄思领域,像佛教的醍醐与道教的甘露,成为精神境界的导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茶道的开始。茶道的意义就在此。日本人经常讲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学来的,有学问的日本茶道大师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欧美人士,说到茶道,就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为与中国文化无关,真是莫大的误会。日本学习中国茶道,主要是唐宋时期。唐朝就开始学,到宋朝的时候,是非常系统地把整个仪式学过去了。日本学了之后,有一些在地的独特发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仪式是陆羽创造的。
陆羽《茶经》很有意思,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规矩是他自己总结创造的。唐朝中叶的时候,喝茶的习惯已经相当普遍,不仅限于西南、华中、江南地区,甚至从中原传到了塞外。陆羽总结了历代喝茶的经验,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写了这本书。他了不起的,是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规定了喝茶的仪式,并且赋予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的文化修养过程可以提升饮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来,喝茶大概有三种方式。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有药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让人比较舒服等等,但是苦涩,所以称之为“荼”,就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就是制团研末,为了保存摘下来的茶叶,就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还糊上米膏,或封上蜡。喝的时候,把外层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或者是调成茶膏,打成茶汤。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流,还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称之为抹茶。制团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隋唐大盛,宋朝走到。日本在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抹茶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变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传统,继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没有变,沿用至今。第三种饮茶方式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晾干,杀青,炒青,揉捻,烘干,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主流的喝茶法。芽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而备受文人雅士欣赏的时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
《赏心乐事谁家院: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试读章节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是个粗泛的说法,包括了一切与他接触过的学生,或是听过教导的人。真要说到跟随孔子学习六艺,传承孔子的学问,发扬孔子学说,可以称为“受业身通”弟子的,只有七十多人。到底是七十几,历代典籍众说纷纭,从来也说不清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孔子世家》《水经注》《颜氏家训》等书,都说是七十二人。《孟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序》则泛称作七十人。且不管到底是七十几个弟子,跟随过孔子,亲炙过孔子的耳提面命,《论语》之中倒是有明确记载,有十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应该说,这十个人是孔子的大弟子,十大护法,发扬光大老师的思想学说,推展孔子重新构筑的儒家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功劳。
然而,在我们的心目中,宰我好像是个坏学生,经常挨孔子的骂,像是个不务正业的捣蛋分子,怎么又身列十大弟子之一呢?
我们印象中突出的宰我,是白天睡大觉、不好好用功读书的宰我。《论语·公冶长》是这样记载的:“宰予(宰我的本名)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睡大觉,挨了孔子一阵痛骂,说他是朽木不可雕,又说他是粪土垃圾垒成的土壁,质地粗鄙低劣,根本无法粉刷成光洁墙壁。甚至说,像宰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批评的呢?表示完全失望,根本不值得批评教导,随他去算了。由宰我睡大觉,孔子发出绝望式的批评,还延伸到对人的观察与信任,说他以前相信人家讲的话,以为言而有信,现在不随便相信了,听了人家的话,还要观察实际的行为,看看是否言行合一。会发生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宰我这混账东西。老人家说得痛心疾首,真生气了。
关于宰我白天睡觉,为什么会使得孔子痛心疾首,大发议论,古代学者有过不少猜测。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尤其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读书学习也不大可能点灯费蜡开夜车。所以,白天午休睡大觉,会被视为学习怠惰。宰我白天睡大觉,是该骂。但是,让历代儒家学者不断猜测的主要原因是,宰我是登堂入室的大弟子,怎么会怠惰呢?假如他这么不成器,怎么会在《论语》中列为十大弟子之一呢?就算是他偶有失察,前一天夜里失眠,第二天精神不济,睡了个午觉,以仁爱为本、诲人不倦的孔子,怎么会大发脾气,说出如此不留情面的詈骂之词呢?想来想去,这里有花样,不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
南朝的儒学学者皇侃(488—545)就说,有人指出,这是宰我使的一招苦肉计,故意让孔子骂他,以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后学的师弟们,千万不要怠惰。皇侃在他的《论语义疏》中,引了慧琳和尚的说法:“宰予见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以发夫子切磋之教,所谓互为影响者也。”还引了另一位儒家学者范宁的话:“夫宰我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朽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诱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这样说来,宰我真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惜以自身作饵,引来老师劈头一顿臭骂,使得同学知道应该勤奋向学,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对于宰我故意扮演反面教材的解释,邢昺的《论语注疏》说:“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戴望的《论语戴氏注》也说:“宰我伤道不行,故假昼寝以自晦其明。”都认为宰我昼寝是假,是故意制造一个事端,好让孔子教训一番,提醒其他的后生小子,好像宰我为了推行夫子之道,不惜在众人眼中成为唾骂的箭靶。
古代学者宅心忠厚,总觉得宰我是十大弟子之一,是孔子的好学生,即使是白天打瞌睡,也不至于受到孔子的深责,其中必有暗藏的道理,所以也就绞尽脑汁,为宰我昼寝找个类似“舍身饲虎”的理由。不过,我们也要记得,宰我昼寝是事实,孔子也不是老虎。孔子骂宰我,看来也不只是骂他昼寝,而是另有深意,指责的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平常能说会道,口舌便捷,在言语思辨方面出类拔萃,但是,在德行方面还需要加紧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抓着一个昼寝不放,从午休问题一直讲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给了宰我一个极其严厉的教训。明末的张岱是个会读书的人,他的《四书遇》就看到这一点,知道孔子是借题发挥,藉着批评昼寝来指责宰我性格中的缺陷:“此儆宰我耳。不要说春秋世界,俱是言行不相顾者,如此,则以宰我一人,波及一世矣。且语各有自,需要得其言下之旨。”他还说:“昼寝罪小,遭此痛责,此是宰我自取之也。若是颜子昼寝,蔬水曲肱,爰契斯语矣。”要是德行昭著的颜渊也昼寝,那就是因为天天吃些清汤寡水的蔬菜,情况应该会有所不同。
近代学者或许是比较能够慎思明辨,对孔子十大弟子的崇敬有所减弱,都认为宰我昼寝就是怠惰,而且相信孔子是借题发挥,指东打西,打蛇就打七寸上,痛骂的不是白天睡觉,而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康有为《论语注》说:“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观人之法,所以深警群弟子之谨言敏行也。昼寝小过,而圣人深责如此,可见圣门教规之严。《易》贵自强不息,盖昏沉为神明之大害,故圣人尤以垂戒也。”李泽厚在《论语新读》中,完全同意康有为的讲法,而且特别做了大段征引,并由此引申,说明为什么孔子痛骂宰我之后,还能继续宽容地教导他,使他成为十大弟子之一:“看来,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多次受到孔子的严厉责备。但孔子不但宽容收留他,而且还盛赞过他。不拘一格识人才,才可能是导师或领袖。”李泽厚更进一步发挥,藉着宰予昼寝挨骂,说到儒家强调勤奋,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极大的正面影响:“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大同世界’‘四大禁’之一。对生活、人生采取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某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正是使中华民族饱经困苦而能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也是千万华侨在各地艰难创业、获有成就的文化因素,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儒学或孔子。”
《赏心乐事谁家院: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试读章节
人类之有别于其他物种,自夸为万物之灵,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能够藉助文化工具与载体,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生经验与发明创造,累积聪明才智,让后人可以吸取精华,创造更先进、更美好的文明。文明累积,靠的是群策群力,承先启后,是尊重前人的努力,期盼后人的承担。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文明的承继与传衍,在创造文明真善美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谦逊。牛顿有句名言,是大家时常征引的:“假如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类似的话语,在十二世纪就有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说过:“我们就像是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所以我们可以看得更多更远,并不是因为我们视觉敏锐,或是天生异禀;只因为他们巨大的身躯抬高了我们。”更早一些,有唐朝的韩愈,在《与于襄阳书》中说:“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明确指出,任何伟大光辉而能传世不朽的成就,都靠的是文明得以传承,通过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才得以彰显。这种对历代集体创造与记忆的推崇,到了宋代新儒家的心中,就扩大成为超越真理的追求,推展了人类生存的目的,出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凝聚在张载的四句名言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重要的文明载体是语言文字,重视的是文献记载。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过去对文明历程的认识,对知识的传递,对真理的探求,对学术的发展,基本上靠的是前人的文献著作。我们所说的集体记忆,在过去主要是仰仗文字载体,通过前人话语的记述与复诵,让后人形成文化与世界观的共识。然而,单单通过文字载体,文明的传承会出现选择性的偏差(且不说战乱兵燹、焚书坑儒造成的文献丢失与扭曲),这也使孔子感叹“文献不足征”。更因为上层精英掌握文字书写的能力,依靠文献的集体记忆也会倾向于上层精英的共识,出现阶级性的文化倾斜。
我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2006)书中提出,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三类:一、 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二、 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三、 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只有扩大眼界,拓展学术认知领域,包含了这三类不同文化载体,我们才能趋近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深刻了解集体记忆的多重面向。从这个意义而言,文物古迹的保存与研究,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证据。二十世纪考古学的成就以及文物艺术的研究,使我们清楚理解,我们对人类生活的具体经历知道得不足,过去的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都存在相当的偏差。
然而,现代社会过度强调进步与发展,以经济为主轴,打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经常以掠夺与破坏文物古迹的方式,兴盖污染环境的工厂、建设高楼大厦的屋邨,有意识地铲除前人留下的古迹,泯灭理解文明发展的实物证据,是可忍孰不可忍?人类的集体记忆,是模糊暧昧而且十分吊诡的文化现象,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东飘西荡的游魂。没有历史文献为基础,没有文物古迹作为砥柱,集体记忆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因此,研究文物古迹的保存,探讨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的冲突与平衡,不仅是学术的创新领域,也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反省。通过文物古迹作为文化载体,研究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文化旅游、民众参与等等具体的社会政治运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现代民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活环境的爱惜、对人类处境的展望。因此,学者们或有不同的意见,但集思广益,终能提供仔细调查研究的资料与成果,贡献一些深思熟虑的看法,应当有助于学术研究与文化关怀的深化。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这个领域,是学术研究的新天地,还有待大家去发掘与拓展。作为序言的结语,让我再引一段牛顿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觉得,不过就像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发现一块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却没注意浩瀚真理的海洋,就在我眼前,有待发现。”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假如人类生命的意义与历史文化有关,到底怎么个有关法?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媒体评论
培凯的文字如此精炼,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文体是现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着古典的情操,从《史记》到茶道,从戏曲到饮食,他样样精通;培凯也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是一股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感时忧国,偶尔也自我调侃;他的亲笔书写,代表的是一种“文如其人”的古风。
——李欧梵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这套书主要是谈论的茶、戏曲、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和孔子、司马迁、利玛窦、郭嵩焘、王元化等古今人物,涉猎广泛,既显示中国传统人文及物质文化丰富的一面,也揭示传统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
前言
总 序
□郑培凯
一
早听说顾炎武(1613-1682)写《日知录》,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后来还知道他写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一些音韵训诂的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经世博学开创了清代朴学的实证风气。这些知识都是听一位长辈介绍的,还说顾炎武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显示读书人的风骨与抱负。顾炎武著作等身,都与经世济民有关,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听长辈谆谆教导,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是激昂慷慨,作为后生小子,虽然心向往之,想看看《日知录》,却慑于顾炎武学问太大,没敢到图书馆去借阅。
到了高中,读书渐多,才知道那副掷地有声的对联不是顾炎武作的,是他的本家前辈明末东林书院顾宪成(1550-1612)所撰,也由此憬悟,耳食的知识不太可靠,必须眼见为实。于是,到图书馆去借了几册《日知录》,还记得是老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每一册都薄薄的,比手掌略大一点,总共大概有十几二十来册。翻开《日知录》,发现这是部记录读书之后考证与随感的学术札记,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林林总总,博大精深。《日知录》的《目录题辞》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有改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日知录》,说:“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顾炎武的读书法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就是要博读群书,读书必须“心到手到”,若有心得就写成札记。札记是“为己之学”,不急着发表,以后遇上新材料,也不可“臆必固我”,要能随时修正不太妥善的论点。
顾炎武形容他写《日知录》是“采铜于山”,像矿工一样,在群书的山峦之中开矿,以辛劳的汗水,披沙拣金,孜孜矻矻饱览群籍,日日夜夜爬梳书牍,获取有用的宝贵知识。他读书问学的方法对我影响很大,觉得做学问写文章,先要多读书,其次要读得透彻,再来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不可“天下文章一大抄”,假充学问家。写文章要有内容,而且是温故知新确有自身体会的内容,不能像《孟子》描绘的齐人,每天到坟上去乞食,餍足了酒食,回家还要“骄其妻妾”,当一个恬不知耻的学术乞丐。然而,学海无涯,就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怎么办呢?
据说顾炎武曾有名言“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反映了他好学的精神,然而他并不是漫无目的去求知,像书蠹虫那样死啃书籍,贪多嚼不烂。他曾写过一篇《广师》,指出自己学问有不及友朋之处,需要与益友切磋砥砺,以增长见闻:“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也就是说,以一人之力,不可能穷尽天下之学问,何况《礼记·学记》早就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的性向与兴趣都有独特之处,顺应自己的个性,追求适合自己的学问,就能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有长足的发展,超越群伦,有所建树。
读书求学的过程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实在是人生之大幸。我高中决定报考文科,进大学研习文学,是因为我在青年成长阶段结交了一批爱好文学的朋友,接触到文学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触动了我青春的稚嫩心灵,日积月累,终于决定以写作为终身职志。或许这只是文艺青年涉世未深,不懂世事艰难的冲动,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警告我诗人历来半生蹉跎,一事无成,还是攻读理工是实际的谋生之道。我天生个性倔强,又值青年叛逆的成长阶段,执意要研读西洋文学,与父亲约法三章:考不上台大文学院,就不读大学,自谋生路当工人去;上大学不用家中一文钱,自筹学费;我的人生自己规划,不需要父亲为我操劳。回想起来,年轻时候的叛逆顶撞确实任性,一定伤了父亲的权威与尊严,违背了传统“孝者顺也”的标准,而没被赶出家门,倒显示了父母的睿智与爱心。一方面是他们宽容大度,另方面也反映了时代变化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勉强接受儿女自主的决定,不再认为那是大逆不道的忤逆行为。准备高考的高三时期,我有幸得遇两位名师,国文老师祝茂如先生与英文老师周复先生,两位老师都认为我在语文方面有特殊天赋,指点我阅读中外名著,鼓励我创作诗文,为我奠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让我进入台大外文系之后游刃有余,除了旁听叶嘉莹老师的古典诗词,还同时兼修了历史系的课程,拓展了我的视野与兴趣。
回顾我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经历,主要是广泛阅读一切领域的知识,和志趣相投的同学读书论学。对本科的无聊课程,能逃课就逃课,到处旁听各个院系的课程,除了医学院、工学院及商学院没去过,其他如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大概都有过我的踪影。大多数是听了一堂就再也不去,却也有持续一整个学期的,如森林环境、造园学、酒类酿造等课程。研读中外文学、哲学、史学之外,还担任两种校刊的文艺编辑,参与当时在台湾风起云涌的现代诗运动。创作现代诗,使我特别关注从古典诗词到现代白话诗的文字转型,执迷于中国文字的结体与意涵,对每一个字含意的来龙去脉与可能衍生的现代语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始终不喜欢传统的文字训诂与音韵学,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问新知所能提供的无限惊喜,觉得那是一种对传统骸骨的迷恋,无助于勃发现代文化的生机,但是,我毕竟还是相信传统朴学关键的一个道理:读书必先认字。或许从小对顾炎武的崇敬,一直在潜意识中引导我的思维,使我在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过程中,从来不曾加入一些思想激进的同学行列,大言不惭,随意套用黑格尔的话语,声言已经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真正下决心研究学问,走上学术的道路,是在大学摸索了三年之后的事。这过程也是追寻自己兴趣的历程,可说经过了“转益多师”的磨砺,像古代学佛的僧人,走访名山大川,希望能够遇到点传开悟的禅师。在外文系对我多所启发的有朱立民、余光中、王文兴,指导我研读美国文学、英诗与二十世纪英美小说。我也曾研习当时流行的“新批评”理论与实践,探究文本的结构与意象象征,多少有点像搬弄概念游戏,令我质疑文学研究的意义,而决定改变专业,以历史文化研究为追索的方向。在中文系听过《诗经》《尚书》,对我影响的却是叶嘉莹老师,或许是因为古典诗词完全符合我的脾性,但更因为叶老师讲课的无穷魅力,让我觉得诗词展现的审美意境,是文化追求的境界。历史系的课程终开启了我学术研究的方向,得要感谢李济与许倬云两位老师,让我对考古人类学发生了兴趣,也对历史研究要结合文献与出土文物的二重研究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书籍介绍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出品,文汇出版社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 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 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超值(457+)
- 在线转格式(510+)
- 中评多(665+)
- 图文清晰(448+)
- 图书多(323+)
- 小说多(323+)
- 简单(422+)
- 已买(335+)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喜欢"赏心乐事谁家院(全三册 郑培凯《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阐释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的人也看了
正版 2018版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解释规则精释与案例指导 杜万华 郭锋 吴兆祥 陈龙业等编著 法律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童趣文学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宋词鉴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风景融入日常生活--融合与发展:景观统筹一体化建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9787514134414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成为一个更高效的人 ( 个人成长15法则新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儿童英语分级亲子共读绘本(提高级)再给我五分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汉英新词新语词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我爱幼儿园(18周年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11考研政治大串讲讲义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Hoot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J新课标地理8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北欧海盗Vikings (Cultures of the Past)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埃及(09-10)——走遍全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