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演进(汉译名著本1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教育思想的演进(汉译名著本15)精美图片
》教育思想的演进(汉译名著本15)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教育思想的演进(汉译名著本15)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1751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
  • 页数:508
  • 价格:71.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法国乃至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


书籍目录:

导言

讲 法国中等教育史

第二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

第三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终)——加洛林文化复兴前的修道院学校

第四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

第五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终)——文法的讲授

第六讲 大学的起源

第七讲 巴黎大学的诞生——就职礼(inceptio)与执教权(licentia docendi)

第八讲 “universitas”一词的含义——教俗兼具的巴黎大学;以同乡会和教授会为单位的内部组织

第九讲 艺学院——内部组织;学院

第十讲 学院(终)

第十一讲 艺学院的教学——学位;研习课程

第十二讲 大学中的辩证法教学

第十三讲 辩证法与论辩——艺学院里的学科

第十四讲 关于巴黎大学的结论——文艺复兴

第二编

第十五讲 文艺复兴——拉伯雷或博学派运动

第十六讲 文艺复兴(终)——人文主义运动;伊拉斯谟

第十七讲 16世纪的教育理论——人文主义运动与学院派运动之比较

第十八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结论)

第十九讲 耶稣会

第二十讲 耶稣会(终)——教育的外在组织形式

第二十一讲 耶稣会体系与巴黎大学体系

第二十二讲 关于古典教育的结论

第二十三讲 现实主义者的教育理论——它的起源:夸美纽斯、罗兰与大革命

第二十四讲 大革命——中央学校

第二十五讲 19世纪课程体系的变化——中等教育的界定

第二十六讲 结论——教育与人世

第二十七讲 结论(终)——教育与自然:科学;以语言为工具的逻辑修养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奠基人之一。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作品。 

译者简介:

李康,男,汉族,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在上几讲中,我们已经看到,欧洲各个社会早确立的教育体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种教育体系无可置疑的独特之处,就是那种极度的形式主义。尽管在理论上它力求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但当实际应用到学术生活中时,却几乎只是包括了屈指可数的几门全盘形式化的学科,这些学科所探讨的就是思维及其表达的一般形式: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实际上,在这些学科里,人们认为地位重要、从而也关注的那一门,就是形式性的一门,这门学科所研究的是思维外在化的形式,这样的主题是远离具体事物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文法。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为从9世纪延续到11世纪的加洛林时期取个别名,称之为文法时期。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指出,不管这种教育自然会显得多么地贫乏和欠缺,也还是孕育了一些颇具生长力的种子。它的目标不是要多少借助死记硬背的办法,为初学者讲授语言的传统规则。相反,它关注的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协调这些规则,给出说明,揭示它们与思维法则之间存在的关联。照这样理解,文法似乎能够孕育出逻辑。实际上,人们毫不怀疑,文法的教授方式完全有能力成为逻辑研究的一种预备研究。如果单就其本身来考虑,词语及多个词语的组合只是空洞的、无生命的、纯形式的对象,因此,一旦人们把它们看作是通过外在化的形式来传达思想的生活,它们就会重新获得活力,让人迷恋不已。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法时期也就是一段序曲,揭示了随之兴起的时期,即经院哲学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时期概括为逻辑时期。

  这两段时期之间这种连续性的证据的得出,这一整套文法教育的方向的来源,渗透着逻辑生命力的现实的明证,都不仅仅在于我已经指出的一件事实,即经院哲学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占据了整个中世纪的那个问题(有关共相的问题),所有这些在阿尔昆的著作中都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明确体现;而且,还在于另一件事实,就是在他的直接继承者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从形式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追随阿尔昆的脚步,他的学生莫鲁斯考察了属的性质。这些属是实在,还是人的思维的构造?他自问道,既然“ens”这个词被用来指称一切存在物,那么是不是能够进一步推出,这个单称实词是某种实体的名称,而在这种实体自身当中包含了所有具体存在物?莫鲁斯之后,就是埃里金纳。这位非凡的天才,早在9世纪就已经写了极其深刻的著作,甚至连后来经院哲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们都未能超越他。莫鲁斯还有其他几位继承者,一位是埃里克(Heiric),宣扬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名论;另一位是欧塞尔的雷米吉乌斯,信奉的却是的唯实论。当然,唯实论和唯名论这两个词当时还未见使用,这两派思想也没有像后来那样,在公开的竞争中确立自身。但是不管怎么说,自此之后,争论揭开了序幕,问题也被提了出来;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这种文法教育绝不能说没有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思想上的刺激因素。

  但是,即便说从那时起,确实有那么几个我已经提到过名姓的思想家,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去沉思经院哲学的重大问题,即便说他们直觉地预见到逻辑将在学校当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并没有成功地使逻辑成为教育的基石。也许,在这些努力中,的确有一些努力富于魅力,也很有力,尤其是埃里金纳,但无论如何,它们依然是一些个人的事业,缺乏相互联系和前后呼应,不能在精神生活和学术生活中创造出一种复兴的气象。教育的素材和方法几乎依然如故,的例外是辩证法多少获得了些重要性,具体还得看教师本人的性情如何。事实上,教育如果不是这样,又能如何?在查理大帝统治下建立起来的这套课程体系,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刺激得以发展和变化,如果没有遭到任何外在于自身的致命指责,从而把诸如此类的转型推上轨道,那么,单靠它自身,是不会自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而现在,一旦查理大帝退出了历史舞台,教育也就进入了一个渐趋衰败的时期;始作俑者查理大帝曾经以强有力的方式,将欧洲所有的思想力量集中起来,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从此,精神生活只能逐步走向衰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所谓属于自己时代的人,就是被当时的需要和倾向所主宰的人,而这些人总是有所偏颇的,会在明天被他人所取代。结果便是各种各样的冲突和革命,唯一的作用就是妨害了进化的稳定进程。我们需要去理解的,不是属于自己的时刻的人,不是被我们感受时处在某个特定时点的人,也不是像我们一样受一时的需要和激情所影响的人,而是处在贯穿时间的整体性当中的人。


要想改变它,仅仅仰赖个别立法者的意愿是不够的,不管这种意愿是多么地强劲有力。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情。我们必须重新找回对于一种自由、多样的生命的喜好,还有这种生命中所有的偶然、意外和不规则之处。这个问题尽管并非不可解决,却也十分艰巨。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就等于有所进展了。一方面努力要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却试图掩盖困难,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徒劳无益了。这些时候提出的那些局部性改革,所做的无非就是塑造出短暂的进步幻觉,原本是要求解决根本的途径,实际上只能进一步强化这种这种缺陷,使它更加顽固。这是因为,开展欠妥的努力势必伴随着失败,这只能导致沮丧,让人觉得这种病已经无药可救了。


当一个权威团体,不管是哪一个处在权威地位上的团体,满脑子想的就是要实行严格的管制,当它倾向于让一切都遵从一种单一的规范,那么,对于任何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对于任何出自一时之念或大胆想象的东西,它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厌恶。任何有可能扰乱自有秩序的事情,都像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必须予以避免。


卢梭就清醒的意识到,在他那个时代,教育给孩子的自发性留下的空间实在太少;他就此提出,任何正确的教育理论,都必须具备一点根本特征,就是一套系统的消极教育法。事实上,孩子还没有充分地融入自然现象,单凭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教育,他其实都会将通过接触自然现象获得教育作为唯一的基础。如果我们要抵御我们现在的成见所产生的受人尊崇的影响(其实,这既不可避免,也失之偏颇),那么,对于我们同样得注意到的人的其他所有需要,我们就都必须有所了解,以此来制衡这种影响;而这种了解只能通过历史研究来获得,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如何将现在和过去联结起来,以此完善我们对现在的理解。


……而中学则不同,同样一个学生一般要由许多不同的老师来教。这里就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分工。一个老师负责教文学,另一个老师负责教语言,一个老师负责教历史,再有一个负责教数学,如此等等。如果没有奇发生,除非特意设计,从这种多样性中又怎么能产生统一性呢?所有这些各有差别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对整体是什么样子毫无观念,又如何能够彼此适应、互相补充,以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整体呢?要紧的不在于制造出数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博物学家,而在于以文学、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媒介来开发心智,在中学尤为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查理大帝完全是通过自己个人意志的力量而白手起家,开创这个帝国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说法既没有把握住它的重大意义,也没有能够看到它的深远影响……如果设想欧洲国家能够只凭一个人的感染力就这样横空出现,等于是在历史说明中假定有奇迹存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除非是回应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学事实,否则永远不可能形成,永远不可能形成后还延续良久。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20世纪50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辑印行名著46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二辑。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


书籍介绍

作者爱弥尔·涂尔干(1858—1917)为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本书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讲稿整理而成,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十九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本书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开山之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206+)
  • 不亏(290+)
  • 字体合适(257+)
  • 服务好(458+)
  • pdf(615+)
  • 强烈推荐(207+)
  • 三星好评(472+)
  • 藏书馆(570+)
  • 方便(90+)
  • 品质不错(196+)
  • epub(575+)
  • 少量广告(98+)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潘***丽: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林***艳: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